|
|
|
南县科学技术协会成立于1985年,由南县科委析出,配行政编制5人,设办公室一个和科技资询站1个。2004年底有县级学会21个,会员3850人;工商学会5个,会员715人,乡镇基层科协20个,会员4100人;村级科普小组394个,科技示范户6639户,其中省级37户,市级188户,县级1120户,乡级5294户;乡村科学技术学校143所,技术服务实体12个,乡村科普图书室189个,中小学科技活动小组653个。县内形成一支科技人员、科普志愿者、科技示范户与科技工作者相结合的科普大军,科普网络基本形成。
一、历届代表大会
南县科学技术协会成立后,于1986年2月20日召开第一届代表大会,陈宗凡当选为主席。1987年初,根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精神,县科协统一归口党群系列。1987年8月10日-8月11日召开南县科协第二次代表大会,140名代表参加。选举产生了县科协第二届委员会,其中委员25名,常委11名,陈宗凡任主席,李国钧、熊友廉任副主席。1992年9月陈宗凡任协议员,鲁建中任主席。1998年2月鲁建中、李国钧任主任科员,李建才任主席,阳文强任副主席。南县科学技术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于1999年5月18日-19日在县城召开。本次大会选举产生了以李建才为主席,阳文强、刘瑞兰为副主席的南县科协第三届委员会。南县科协第四次代表大会于2007年9月20日—21日在县城召开。共有140多名代表参加。选举产生了以殷少斌为主席,成建云、阳文强为副主席的科协领导班子。殷少斌主席作了题为“努力实践‘三个代表’重要思想,充分发挥‘四主一家’群团优势,为全面开创我县科协工作新局面而努力奋斗”的重要工作报告。
二、南县科协的主要工作
(一)学术交流活动。自1987年以来,省(市)人事厅、(局)科技厅、(局)科协举办11届省内高规格“自然科学学术论文评审”活动,南县推荐的176篇优秀论文,有154篇获奖。至2004年底,全县科协系统组团116批次,3200人次,赴外地考察学习,促进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和知识更新,同时以科协会员牵头承办的科研课题3172项,2862项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。
(二)青少年科技活动。1986年以来,南县青少年辅导员协会在青少年中长期坚持“六个一”即读一本科普读物,制作一次科技作品,观看记述一次自然现象,听一次科普报告,了解一位科学家的事迹,做好一次科学小实验,组织举办一年一届的青少年科技创造发明比赛。从1986年至2004年期间,南县青少年在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中获奖百余次,多次获得金奖。由南县一中学生骆剑舞发明的“柄不入液瓢”获全国金奖和宋庆龄儿童发明奖,并将专利献给了陕西省革命老区。2004年南县一中被确定为“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活动基地”。
(三)科普工作。南县科协的科普工作一直走在全市先进行列,2003年,全市科普工作现场会在南县召开。2005年,南县科协创办益阳市首份县级科普报《南县科普》,成为益阳市科协系统科普工作的一大亮点。2007年,南县科协继沅江科协后,创办了“科普信息平台”,日发送科普信息量达4000条。
(四)科技示范户蓬勃发展。科技示范户如雨后春笋,层出不穷。截止2009年年底,全县科技示范户数量达到了4887户。其中,省级科普示范户36户。市级1000多户。涌现出如张唐云、黄翠娥、刘建波等全省有名的蔬菜种植、牲猪养殖、特种水产养殖等种养大户。且乐意为群众传播科技,带动一方致富。
(五)评“星”活动。2007年,南县科协在全县范围内评选了“洞庭农业之星”的评选活动。通过层层摸底与推荐,全县共评选出12名“洞庭农业之星”,他们都是全县在种植、养殖、加工等行业的精英,并能带动周围群众群众致富。县委组织部门给予授牌和奖励。在全省开展的“百姓心中好村官”的评选活动中,南县科协积极推荐,共有8名对象获选,成为益阳市“好村官”人数最多的县市。其中,乌嘴华阁镇天然村村主任张唐云还评为全省人数极少的“杰出村官”。 |
|
|
|
|
|